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 : 金 在 弘

第3号国宝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是新罗第24代国王--真兴王(540年-576年在位)在北汉山立下的石碑。碑文第一行注有“巡狩”字样,由此可知这块石碑是为纪念真兴王巡视汉江流域而立下的石碑。原本立于京畿道高阳郡恩平面旧基里(今首尔特别市钟路区旧基洞)碑峰,如今陈列在国立中央博物馆古代馆新罗室内。

 原立于碑峰的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

原立于碑峰的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
为纪念新罗第24代国王真兴王巡视汉江流域而立下的石碑。
朝鲜后期发现碑文内容,被命名为真兴王巡狩碑

整块石碑以花岗岩制成,碑身高约155.1厘米,宽约71.5厘米,厚约16.6厘米。碑身左侧往下约25.1厘米 处至右侧往下约45.4厘米 处曾断裂,后重新被粘合起来。石碑上方有一处宽约69厘米,高约6.7厘米的突起部位,是放置碑首的地方。这块石碑的碑首尚未被发现,碑座采用了自然石,至今依然保存在碑峰原址。由此可知,这块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文共12行,每行21或22个字,大部分文字已模糊不清。

 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新罗555年前后,高155.1ㆍ宽71.5ㆍ厚16.6 厘米,第3号国宝

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
新罗555年前后,高155.1ㆍ宽71.5ㆍ厚16.6 厘米,第3号国宝

这块石碑原本长满苔藓,碑文的正确内容难以考据,因而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无学大师枉寻碑或没字碑等。到了朝鲜后期,徐有榘解读出10余个字,从而将之命名为真兴王巡狩碑。朝鲜纯祖16年(1816年),金正喜与友人金敬渊前往北汉山僧伽寺时,偶然发现了这块石碑,并辨认出“真”字,这块石碑也被确定为新罗真兴王巡狩碑。第二年,金正喜与赵寅永又解读出68个字。金正喜将调查经过记载于石碑的侧面,右起雕刻着 “此新罗真兴大王巡狩之碑。丙子(1816年)七月,金正喜、金敬渊来读”的字样,旁边为“己未(1859年)八月二十日李济铉龙仁人”字样,再旁边是以隶书雕刻的“丁丑(1817年)六月八日,金正喜、赵寅永同来审定残字六十八字”字样。根据金正喜所著《海东金石苑》的记载,他曾将石碑拓片赠予中国的刘渊亭。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今西龙等人对石碑重新进行了调查,并将结果记载于《大正五年度古迹调查报告》中。

碑文中没有提及具体的立碑年份,学界中对此众说纷纭。大体上认为这块石碑立于真兴王 16年(555年)或真兴王29年(568年)前后,不过却没有定论。前者依据《三国史记》中有关真兴王16年(555年)巡视北汉山的记载,推测出石碑应立于此时。后者则根据北汉山石碑的内容与568年修建的摩云岭碑和黄草岭碑相同,且碑文中提到了“南川军主”,推测出石碑建于此时。结合《三国史记》中记载的“真兴王29年(568年) 10月,撤销北汉山州,设立南川州”的内容可知,这块石碑应建于568年10月以后。

是了解真兴王时期地方和军事制度的重要资料

碑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标题;2)巡狩背景和经过;3)王的随行人员等。由于许多字迹已无法辨认,因此具体内容已不可考据,但是一些重要信息可增进人们对当时情况的了解。

碑文开头出现了“真兴太王”字样,此前称呼智证王、法兴王等时,均以麻立干、寐锦王、太王等代替,只有真兴王明确称呼自己为太王。虽然这一王号极有可能是效仿了高句丽时期使用的太王一词,但却显示出了新罗与众不同的地位。碑文中还提及了韩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金庾信的祖父金武力。文中记载他是“沙喙部另力智迊干”。迊干相当于新罗17官阶中的3等级高官。金武力将军在攻占汉江流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50年前后他曾是5等级的阿干支,根据昌宁碑的内容可知,在561年以后升为迊干。此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居住在石窟中的“道人”。道人是指佛教中的得道高僧,负责教化居住在新领地上的百姓。由此可知,真兴王不仅致力于占领新的领土,还注重对当地百姓的教化。碑文中记载的“南川军主”是了解真兴王时期地方和军事制度的重要资料。

 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拓片(左)及金正喜刻于巡狩碑侧面的文字(右)

北汉山新罗真兴王巡狩碑拓片(左)及金正喜刻于巡狩碑侧面的文字(右)

真兴王巡视边境地区,并立下许多与此相似的巡狩碑。真兴王修建这些石碑,不仅是为了夸耀自己扩展疆土的功绩和疆域,还表明了统治这些地区上的百姓们的理念。因此,真兴王巡狩碑是可了解6世纪中期,新罗真兴王时代新罗的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