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台座金铜半跏思惟像 : 权 江 美

收藏于国立中央博物馆的第78号国宝和第83号国宝金铜半跏思惟像,堪称东亚古代佛教雕刻的杰作以及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雕刻作品。这两尊佛像的高度均接近1m,展现出了卓越的铸造技术和精美的造型,是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代表藏品。但是,除了这两尊佛像以外,在6-7世纪的三国时代流行的金铜半跏思惟像大多是高20-30cm 的小型佛像。

在诸多小型金铜半跏思惟像中,有一尊佛像以抽象的手法展现出了超越现实的身体比例,十分吸睛,这就是被指定为第331号宝物的金铜半跏思惟像。这尊半跏思惟像依靠细长的身体比例,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将菩萨身上的宗教神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端坐于方形台座上的半跏思惟像

这尊半跏思惟像是朝鲜总督府博物馆于1910年从日本人板东勘平手中购得的。不过遗憾的是,具体的制作地已不可考。由于莲花座下配有一个方形的宽台座,形态独特,因而被称为“方形台座金铜半跏思惟像”,广为人知。

半跏思惟像,三国7世纪前期,高28.5厘米 ,第331号宝物

半跏思惟像大都坐在圆形椅子上。但是,这尊半跏思惟像在圆形的椅子下面加上了莲花托,在底面加上了方形底。因底部呈方形,又被称为“方形台座半跏思惟像”。严格来说,方形底是托举台座的脚,也就是“台脚”,因此“方形台座”是一种不准确的表述。不过,由于方形底座在其他三国时期的半跏思惟像上未曾出现过,因此这个名字对我们而言更为熟悉。

虽然在三国时代的半跏思惟像中这种造型并不常见,但是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下制成的日本半跏思惟像中,造型类似的半跏思惟像时常可见。集中出现于日本飞鸟-白凤时代的金铜半跏思惟像大部分都像这尊佛像一样,圆椅下承覆莲莲花台座,再以台脚托举,形成三重结构。

在三国时代的金铜半跏思惟像中,原本配有台脚,却未能保存下来的佛像包括刻有髭须的金铜半跏思惟像(收藏于国立中央博物馆,德寿3200)和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金铜半跏思惟像等。这两尊佛像的台座底上均向内挖出了凹槽,并向外突出一角,据此推测出原本应有另一个台脚。虽然无法考据,但根据日本佛像可以推测出朝鲜半岛制作的金铜半跏思惟像中,原本应存在过配有台脚的佛像,只不过如今已消失。

半跏思惟像,三国7世纪前期,高20.9厘米,德寿3200 半跏思惟像,三国7世纪前期,高20.9厘米,德寿3200

 半跏思惟像底面 半跏思惟像底面

巨大的对比与抽象性完美融合,塑造出超越现实之美

这尊半跏思惟像的身体和胳膊均以抽象的手法展现出了超越现实的细长比例,垂于右膝下的裙褶也叠成薄薄的板状,给人一种公式化的感觉。

头上三面都钻有小孔,可看到曾装饰过宝冠的痕迹。双肩上天衣轻薄贴体,有如披巾,这在半跏思惟像上是极为罕见的。天衣绕于双臂,自然垂在台座两旁。

整尊佛像为一体铸造成型,内部也注满了铜,台座下方则为中空结构。头顶有一个巨大的宝髻,头后聚满了在铸造佛像时产生的气泡。莲座略微有些高耸,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很像焊接状的接口痕迹。据推测这应是在最初铸造失败的部位上涂一层蜜蜡,再重新铸造的痕迹。

身体前后各垂挂着一条璎珞装饰,在中央莲座上相交。左腿自然下垂,台座的右角上流苏被系成如草绳般的结扣,自然悬垂,极具立体感。左脚踩着一个莲花状足座,仿佛从莲花台座中升腾而出,形象立体逼真,惟妙惟肖。

此外,过于纤细的身体与手臂充满抽象的意趣,这一风格也影响到了法隆寺献纳宝物156号丙寅年铭半跏思惟像等日本半跏思惟像的造型。

巨大的对比与抽象性完美融合,在此基础上大胆追求造型的变化,这尊佛像可与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在20世纪创作的雕刻作品相媲美。充满抽象意趣的手法和随处可见的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都彰显了制作这尊半跏思惟像的工匠无与伦比的独创性和创造力。瘦削的身体上没有一丝赘肉,令其与在半跏思惟像的诞生地—印度,因忧虑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而陷入沉思的悉达多太子形象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