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山寺弥勒菩萨像和阿弥陀佛像 : 申绍然

陈列在国立中央博物馆佛教雕刻室内的甘山寺弥勒菩萨像(第81号国宝)和阿弥陀佛像(第82号国宝)光背后刻有铭文,据此可知两尊佛像的制作于统一新罗 8世纪前期,是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佛像。弥勒菩萨像上刻有381字铭文,阿弥陀佛像上刻有392字铭文。记载了佛像的造像时间、造像人和造像背景。一然的《三国遗事》卷3塔像第4 南月山条中也引用了铭文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两尊佛像从造像时起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甘山寺弥勒菩萨像,统一新罗719年,高270.0厘米,第81号国宝 甘山寺弥勒菩萨像,
统一新罗719年,高270.0厘米,第81号国宝

 甘山寺阿弥陀佛像,统一新罗719~720年,高275.0厘米,第82号国宝 甘山寺阿弥陀佛像,
统一新罗719~720年,高275.0厘米,第82号国宝

金志诚的生平和发愿背景

根据光背上铭文的记载,圣德王18年(719年)2月15日(佛祖涅槃日),曾任新罗官员的金志诚为已故去的父亲仁章一吉湌和母亲观肖里夫人建造了甘山寺,并塑造了阿弥陀佛像和弥勒菩萨像。金志诚曾任多个官职,并担任过执事部侍郎,为6头品贵族。他曾于圣德王 4年(705年)任遣唐史,出访唐朝。铭文中记载的“尚舍”这一官衔就是由唐朝授予的。不过,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67岁(718年)时黯然离开官场。此后,回归田园,效仿老子和庄子,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他曾熟读佛教论书—无著的《瑜伽师地论》等,对经文进行了深入研究。719年,金志诚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精心修建了甘山寺,并于第二年(720年)去世,享年69岁。

在弥勒菩萨像铭文的末端,记载了他将66岁时去世的母亲观肖里夫人的骨灰洒在东海欣支海边处。阿弥陀佛像铭文中记载了其将47岁时去世的父亲的骨灰也洒在了同一个地方。由此可知,金志诚为母亲观肖里夫人塑造了弥勒菩萨像,为父亲仁章一吉湌塑造了阿弥陀佛像。并且,发愿文开头首先祈愿国王福寿无疆,然后祈愿恺元、伊湌、金志诚自己的兄弟姐妹、原配和继室、庶兄等人都能远离世俗,前往佛国净土。《三国遗事》中也记载了同样的内容。

造像年代

根据铭文记载,弥勒菩萨像和阿弥陀佛像均制作于开元7年(719年)。不过,弥勒菩萨像铭文中的用词较为谦逊,而阿弥陀佛像铭文中对金志诚则极尽盛赞。发愿文中间记载了奈麻聪奉王命撰文,再由僧人京融和金骤源誊写的史实。在最后一行记载了金志诚于圣德王19年(720年)4月22日去世,终年 69岁。由此可知,弥勒菩萨像是在金志诚生前塑造完成的,因此铭文的内容讲述了金志诚的生平。而阿弥陀佛像是在金志诚去世后塑造完成的,由奈麻聪奉王命撰写铭文,以表达对金志诚的颂扬。故而可以推断出阿弥陀佛像的造像时间晚于弥勒菩萨像。两篇铭文中对人名的标注存在差异,弥勒菩萨像铭文中将金志诚的名字标注为“金志诚”,而阿弥陀佛像上则标注为“金志全”。并且,其弟的名字在弥勒菩萨像上标注为“良诚”,阿弥陀佛像上则标注为“梁诚”。其姐的名字在弥勒菩萨像上标注为“古巴里”,阿弥陀佛像上则为“古宝里”。这种差异不仅反应了当时发音混用的现象,还表明了撰写铭文的作者为不同人。

佛陀菩萨像的造型特点

这两尊佛像之所以在研究韩国古代佛教雕刻史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因为其反映出了8世纪统一新罗佛教雕刻的形成过程。佛像上依稀可见三国时代起延续下来的传统造像遗风,佛陀菩萨像的双眼饱满敦厚,脸部宽大。尽管佛像规模庞大,敦实厚重,但是却极尽静谧之感。虽然这可能是因为工匠为向礼佛之人强调佛像的正面造型而有意为之,但是却未能展现出8世纪中期强调身体的立体感和丰腴厚重感的石窟庵佛像上那种自然灵动的身体造型。这也许是因为佛像的手与胳膊紧贴在身体上,仿佛是被玻璃墙挡住般无法伸展开,才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不过,雕刻两尊佛像的工匠已经认识到了当时开始兴起的全新雕刻样式,并反应出了这一变化。最终塑造出两尊精巧、肃穆、华丽、端庄的佛像,使其升华为甘山寺佛像独有的特点。

甘山寺弥勒菩萨像的一大特点是体态丰满厚实,佩戴着充满异域风情的配饰。头戴华丽的宝冠,颈戴两条项链,胸部及手臂上披着天衣,垂于下方。手臂上佩戴的饰品及裙衣上悬挂的流苏精美细致,让人叹为观止。弥勒菩萨像的饰品、天衣造型、穿衣方式和姿势等均与来自中国西安宝庆寺的唐朝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和日本法隆寺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相同。当时在东亚盛行体态丰腴,佩戴华丽饰品的菩萨像,甘山寺弥勒菩萨像就展现出了这一特点。不过,甘山寺弥勒菩萨像不同于一般的弥勒菩萨像,采用了站立的姿势,宝冠为火焰形,与观音菩萨相似,可谓是十分独特的造像。此外,《三国遗事》中记载了“金堂主尊弥勒尊像”这样一句话,由此可推测出弥勒菩萨像在寺内的地位极高。

 甘山寺弥勒菩萨像局部 甘山寺弥勒菩萨像局部

甘山寺阿弥陀佛像局部 甘山寺阿弥陀佛像局部

阿弥陀佛像的法衣从两肩悬垂至脚踝处,薄衣贴体,尽显身体曲线。衣褶为连绵起伏的水波纹样,形成了对称的U字形,凸显了佛像的厚重感和表面高低起伏的立体感。收藏于国立庆州博物馆内的砂岩制佛立像、掘佛寺遗址南面的佛立像和几尊金铜佛立像均与这尊佛像的造型相同。这一造型源于受印度笈多时代佛像造像影响的唐代佛像。僧人们到印度的佛教圣地朝拜。回国时将印度的佛像也带回国内,中国国内摹刻了造型类似的佛像,此后这些佛像造型再次影响到统一新罗的佛教雕刻。甘山寺阿弥陀佛像虽没有像8世纪中期的佛像那样积极反映出立体感,但是却接触和学习到了凸显丰腴感和真实灵动之感的全新流行趋势,并将之反映出来。

甘山寺弥勒菩萨像和阿弥陀佛像展现了盛行于8世纪前期的佛教雕刻造型,使人们深入了解了古代新罗 社会的佛教信仰及佛教美术的关系等新罗文化,因此可以说是韩国美术史上的代表作品。而这两件雕刻作品之所以能带给人们感动,也许是因为金志诚虔诚修建甘山寺,塑造佛陀菩萨像,并甘愿将建寺造像的功德与他人分享,他的赤诚佛心仿佛将一股暖流注入到两尊佛像中,令阿弥陀佛像和弥勒菩萨像散发出玄妙高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