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新罗时代的石函和骨灰壶 : 崔圣爱

关于死亡的信仰,以及对死后灵魂的看法,无论在哪个时代和地区,都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关于“何谓死亡?死去后,又会发生什么?应如何去理解“我”的死亡?”等,至今都没有人寻找到答案,只留下一个未解之谜。

不过,考古学家们通过研究有关死者尸体的处理方法和丧葬仪式的资料,努力解析着古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在韩国,从中古时代到三国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前往阴间,在那里过着与现世一样的生活。受这种来世观的影响,人们为保存好肉体,在将尸体埋葬后会建造一座住所,也就是坟墓。不过,三国时代以后,人们产生了与这种传统的生死观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应尽快让肉体消失,因此出现了火葬这种全新的丧葬方法。

第125号国宝石函和骨灰壶

第125号国宝骨灰壶和石函陈列于国立中央博物馆统一新罗室内。骨灰壶是在火葬后,用于盛放剩余骨灰的內容器,在外面起保护作用的外容器则是石函,两者通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被称为藏骨容器。盒形的内壶由壶体和壶盖组成,整体看上去类似球形。壶盖呈扁平的半球形,壶口低矮,上有壶盖止口, 底部为圆形。壶身和壶盖上都饰有华丽的印花纹,通体内外施草绿色釉料,分布均匀。外函以花岗岩制成,呈球形,由函盖与函身组成,是一个盒形石函。石函表面菱角分明,形似花瓣。内部是一个U字形内槽,深度足以容纳整个骨灰壶。盖子内侧同样是一个半圆形内槽,恰好能盖住骨灰壶的壶盖。

 石函和骨灰壶(藏骨容器),全庆州,统一新罗9世纪,石函高43.0㎝,骨灰壶高16.4㎝,第125号国宝

石函和骨灰壶(藏骨容器),全庆州,统一新罗9世纪,石函高43.0㎝,骨灰壶高16.4㎝,第125号国宝

为将死者火葬后埋入地下制作的绿釉骨灰壶和石函可以说是精心打造出的藏骨容器。内壶内侧呈深绿色,外侧呈鲜绿色,色彩十分艳丽。这种绿色釉料是在统一新罗时期使用的一种铅釉。当时容器施绿釉的例子并不多见,只有在最奢华的器型—四耳壶、托盏等形状特殊的陶器或鬼面瓦等具有特殊用途的瓦当中出现过。骨灰壶通体以花纹、点列纹、璎珞纹等印模反复饰以规则的纹样,壶盖和壶身的纹样相互对称,形成完美的平衡。从器皿华丽的外观上,不难看出制作者为提升装饰效果所作的努力。外函是以一整块花岗岩加工而成,函身和函盖相互分离,内部空间恰好能够将骨灰壶容纳其中。石函外观呈花的形状,展现出精巧的制作工艺以及独具匠心的设计。作为外容器的石函在庆州朝阳洞和禾谷洞中也曾出土过,但是在除庆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尚未发现。第125号国宝石函是唯一一个表面棱角分明的国宝。由此可推测出被殡敛在这件藏骨容器中的主人也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为了让其能魂归天国,活着的人们举办了仪式并精心打造了这件藏骨容器。这件藏骨容器是1966年日本返还的1326件文物之一。日本战败前,一位日本的收藏家将之带去日本,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内。1965年,根据韩日协定的规定,被送还韩国。1967年,在通体施釉的骨灰壶壶身中,这件容器所具有的价值得到认可,被指定为第125号国宝,成为统一新罗最具代表性的藏骨容器展现在世人面前。

统一新罗的藏骨容器

新罗时代,火葬后收敛遗骨的方法有两种—藏骨和散骨。我们熟悉的文武王(661年-681年)曾在遗言中表示,要在东海大王岩举办葬礼。据分析,这段遗言的意思就是将尸体火化后,将骨灰洒在那里。文献中记录的首位采用藏骨方式的人是新罗僧人—慈藏(590年-658年),他的遗体火化后,骨灰被安放在石穴中。一般情况下,尸体火化后,骨灰会被放置在塔婆或浮屠中,其容器被称为舍利容器,用于埋葬的容器则被称为藏骨容器,埋藏着藏骨容器的墓被称为火葬墓。

藏骨容器从何时起出现在新罗的火葬墓中,尚未找到明确答案。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火葬墓藏骨容器是出土于庆州东川洞石棺中的陶制藏骨容器,容器中不仅有高杯作为随葬品,还配有石盖。东川洞火葬墓的藏骨容器并不是一种特意制作出来,用以敛葬遗骨的专用容器,而是使用了古墓中陪葬的有盖函。

新罗的藏骨容器大部分为陶器,常为壶形,因而被称为骨灰壶,不过骨灰壶却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一般而言,7世纪时,藏骨容器主要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陶函,这种容器的器身大都呈半球形,并配有盖子。到了8世纪,以新罗都城—庆州为中心,火葬墓不断增加,藏骨容器的器形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器身也被饰以各种华丽的印花纹样。9世纪起,藏骨容器的种类、材质和纹样更趋多样化,出现了配有连接环扣的有盖壶、塔形柄有盖函等专用藏骨容器。

 庆州东川洞藏骨容器,新罗7世纪 庆州东川洞藏骨容器,新罗7世纪

 函形藏骨容器,统一新罗8世纪,国立公州博物馆 函形藏骨容器,统一新罗8世纪,国立公州博物馆

  •  印花纹藏骨容器,统一新罗8世纪

    印花纹藏骨容器,统一新罗8世纪
  •  塔形藏骨容器,统一新罗9世纪

    塔形藏骨容器,统一新罗9世纪
  •  有盖连接环扣藏骨容器,统一新罗 815年,国立庆州博物馆

    有盖连接环扣藏骨容器,
    统一新罗 815年,国立庆州博物馆

安放了藏骨容器的火葬墓最为盛行的地区是新罗的中心—庆州。忠孝洞 3号石室墓封土、皇城洞23号、石长洞51ㆍ61ㆍ62ㆍ68ㆍ73号、甲山里5号、传闵哀王陵等现已发掘的古墓都是在建完墓穴或石椁后,将遗骨放入容器中,再安置于墓内。此外,还发现了像在石长洞东国大学学生会馆新址所在的内南面花谷1里出土的藏骨容器那样,内外呈双层的容器。这种双层容器由较小的内容器和较大的外容器组成。内容器是尸体被火化后,用于敛葬骨灰的容器,外容器则起到保护内容器的作用。另外,还发现了放入好几个内容器的情况。这些容器主要为陶器。在庆州朝阳洞野山中出土的石函内发现了唐三彩三足鍑,在东国大学学生会馆新址中出土的内容器则使用了越州窑系的青瓷碗等,这些都是从中国唐朝进口的顶级陶瓷。在花谷里的古墓中,还发现了12生肖像等随葬品,庆州地区出土的双层藏骨容器中则发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独特文物,其中展现了新罗都城人所用的藏骨容器的制作特点。

 三彩藏骨容器,庆州朝阳洞,统一新罗8世纪,国立庆州博物馆 三彩藏骨容器,庆州朝阳洞,统一新罗8世纪,国立庆州博物馆

 绿釉藏骨容器,庆州南山,统一新罗9世纪,国立庆州博物馆 绿釉藏骨容器,庆州南山,统一新罗9世纪,国立庆州博物馆

佛教和火葬墓

虽然火葬的风俗诞生于新石器时代,但是人们普遍认为火葬墓之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与佛教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不仅对韩国,对古代东亚人的生死观都起到了巨大影响。佛教盛行火葬,这种丧葬方式也随着佛教传播至世界各地。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佛教出现之前,就推崇以火进行净化,让灵魂自由脱离肉体,迈入轮回的火葬方式。佛祖圆寂后也采用了火葬(茶毘)的方式,从此火葬成为佛教常用的葬式。

在韩国,随着佛教的兴盛发展,逐渐形成了火葬的习俗。新罗也受到了佛教生死观的影响,葬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火葬这一形式。古人们认为死后依然要过着与生前一样的生活,因此十分重视自己死后的居所—墓穴,不过随着火葬的盛行,墓冢变得越来越简化,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罗统一三国后,佛教对政治、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佛教提出的无尽轮回的思想也让新罗人对死亡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认为火葬是抛弃自己的物质附属品,从永无止境的反复死亡中解放,迎来涅槃的方式,这种佛教式火葬文化也极大地影响到了新罗社会。

如果说佛教深深扎根于新罗社会,佛教的来世观对新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新罗人为在火葬后用于埋骨制作出的藏骨容器中,又包含了他们的哪些思想呢?现在的我们虽然无法理解死去的人以及送他们离开的人的心愿,不过却能通过藏骨容器最为盛行的时期,生活在新罗的中心—庆州都城的人们制作出的藏骨容器中解读出他们的来世观。第125号国宝藏骨容器等以当时最高级的材料和精湛工艺制作出的藏骨容器不正显示出他们要将生前的权力和财富带入死后世界的心理吗?特别是在新罗都城出土的藏骨容器中,还发现了模仿舍利容器打造的藏骨容器,从中能够感受到新罗的统治者们希望在自己死后,也能像生前那样受人尊崇的心理。新罗人对现世中荣华富贵的生活念念不忘的样子,也许与面对无法逃避的死亡,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具意义的我们有着极为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