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瓜形瓶 : 姜 京 男

第94号国宝青瓷瓜形瓶,是高丽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瓷瓶,出土自高丽第17代君王仁宗的长陵,同时出土的还有刻着明确年份“皇统六年”(1146年)的谥册。这件瓷瓶展现出高丽王室对青瓷的审美观念。

堪称高丽翡色的代表佳作

 青瓷瓜形瓶, 高丽12世纪上半叶, 高 22.6ㆍ口径 8.4ㆍ底径7.4 厘米, 第94号国宝

青瓷瓜形瓶, 高丽12世纪上半叶, 高 22.6ㆍ口径 8.4ㆍ底径7.4 厘米, 第94号国宝

瓶口为八瓣花绽开的形态,长颈微束,瓶脚较高似女子的裙摆,瓶身呈如成熟香瓜般的瓜棱形,线条优美,自然流畅。瓶体均匀分布着上下纵贯的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每个曲面都向外凸出,显得丰盈饱满。较高的圈足上刻有条纹,虽与瓶体上的线条互不对称,却又完美融合在一起, 造型生动纤巧,又不失素雅之美。瓶颈和瓶底以瓶体为中心用转轴相连,这一转轴是仿造金属器皿制作而成,瓶颈除三道阴刻横线外无其他装饰纹。尽管此瓶并无任何装饰,其精致的造型和釉色却完美呈现出高丽青瓷的独有之美。将釉料擦掉后,瓶底露出七个被烤过的耐火土窑具痕迹。因在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的高丽青瓷陶窑遗址中发现了同样形态和胎质 的陶瓷碎片,故此瓜形瓶极有可能于此窑中烧制。

青翠的翡翠色和镶嵌技法让高丽青瓷散发出独具一格的高雅精致之美。而在众多青瓷器中,这件青瓷瓶堪称高丽翡翠色的最佳代表。淡淡的翡翠色青瓷釉均匀涂满瓜形瓶瓶体表面,釉层中布满微小的气泡,无冰裂纹,光泽隐幽。仔细观察可发现,光线穿过半透明的釉料,胎土薄如纸,通透见指。

端庄典雅的造型以及晶莹剔透的翡翠色散发出静谧之美

1123年,宋朝的徐兢(1091~1153年)曾作为使臣出访高丽,在出使的一个多月期间,对高丽进行了细心的考察,回国后将所见所闻书之以文字,成书后即为《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提到“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由此可见“翡色”这一说法早在高丽时期就已存在。宋代太平老人曾在《袖中锦》中盛赞“高丽秘色,天下第一”,从中不难得知高丽青瓷之美已惊艳中国。据推测,徐兢曾亲眼见过且备受太平老人赞誉的高丽翡色与该瓜形瓶釉色为同一水平。

瓜形瓶在中国宋代的磁州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均有烧造,是当时比较盛行的瓶式。在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前期,对高丽青瓷的烧制产生极大影响。不过,与在开城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瓜形瓶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瓜形瓶的瓶颈短,瓶底低矮,整体给人十分丰满的感觉,而此瓶整体比例更加匀称协调、形状完美。

从仁宗的长陵中出土的青瓷文物,除了青瓷瓜形瓶以外,还有青瓷盏和盖、青瓷盒、青瓷盏托,这些文物均造型端庄,无过多装饰,通体施翡色釉,釉色均匀,彰显了12世纪前半叶高丽王室对青瓷的审美观念。

 青瓷盏和盖、青瓷盒、青瓷盏托。造型端庄,无过多装饰,彰显了高丽王室对青瓷的审美。

青瓷盏和盖、青瓷盒、青瓷盏托。造型端庄,无过多装饰,彰显了高丽王室对青瓷的审美。
青瓷阴刻缠枝莲花纹梅瓶

如果说青瓷瓜形瓶仅靠造型和釉色展现其独有的静态之美,那么第97号国宝青瓷阴刻缠枝莲花纹梅瓶则是通过瓶体上以粗线刻出的巨大缠枝莲花纹来展现动态之美。

 以柔和流畅的线条展示了高丽梅瓶特有的曲线美, 第97号国宝青瓷阴刻缠枝莲花纹梅瓶

以柔和流畅的线条展示了高丽梅瓶特有的曲线美, 第97号国宝青瓷阴刻缠枝莲花纹梅瓶

高43.9厘米,体型巨大,与中国梅瓶略显僵硬的线条不同,青瓷阴刻缠枝莲花纹梅瓶以柔和流畅的线条展示了高丽梅瓶特有的曲线美。此瓶肩部丰满,腹下渐敛,呈倒三角形结构,腹下部起到有力支撑的作用。整个瓶身以粗线刻出巨大的缠枝莲花纹,线条优美流畅,圈足上有阴刻带状雷文。莲花与蔓藤的叶脉以纤细修长的线条勾勒而出,自然流畅,更显精巧。在精心淘炼的胎土上,施浅绿色青瓷釉,施釉均匀,晶莹剔透,无繁乱的冰裂纹。与该瓶同属青瓷鼎盛时期的青瓷残片大多出土于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的高丽青瓷陶窑遗址。

“梅甁”曾出现于中国宋诗中,是插花的容器,也可放在房间内做装饰之用。不过,其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梅瓶相去甚远。梅瓶原本配有梯形盖,是用来盛酒或各种饮料的容器。最近,在西海岸马岛附近同时打捞出了写有“蜜”字的竹简和梅瓶,由此得知梅瓶是用来盛装蜂蜜等各种食物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