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国大地图 : 蒋尚勋

郑尚骥, 《东国大地图》部分地图, 朝鲜1755-1767年,272.0 x 147.0 厘米,第1538号宝物

郑尚骥, 《东国大地图》部分地图, 朝鲜1755-1767年,272.0 x 147.0 厘米,第1538号宝物
为《大东舆地图》的诞生奠定基础

被指定为第1538号宝物的《东国大地图》是18世纪中叶郑尚骥(1678-1752年)制作的朝鲜全国地图的复印本,也是与他制作的“东国大地图”最为贴近的一副。尽管郑尚骥制作的地图原件未能留存至今,但这张地图被认为是与其所作之地图最相符的一副。“东国”是朝鲜诸多别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而正如“大地图”字面意义所示,这是一幅长147厘米、宽272厘米的大型地图。

《东国大地图》不仅是对以往所作地图的革故鼎新,也为此后韩国最具权威性的传统地图《大东舆地图》的诞生奠定基础。《大东舆地图》的诞生离不开代代累积下来的地图制作经验。而《东国大地图》对推动传统地图的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力。

从这一点来看,《东国大地图》甚至可以说凌驾于《大东舆地图》之上。实际上18世纪后叶,申景浚制作比例尺为20里的大比例尺城邑地图时,曾将郑尚骥地图作为最基本的参考资料。此后,在制作《大东舆地图》等大比例尺全国地图时,均把申景浚地图作为核心资料。

虽然郑尚骥的名气无法与金正浩相比,但是他可以说是朝鲜后期地图制作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人。他醉心于实学研究,著作涵盖了政治、经济、国防、军事战略、医药、农学等多个领域。虽然从其子郑恒龄到其曾孙也都投身于地图的制作中,但是除了在朝为官的郑恒龄以外,其他人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1752年郑尚骥去世,1757年英祖听说当时任下级官员的郑恒龄家中收藏着绘制精密的地图。此后郑恒龄将地图呈献给朝廷,因图上详细标注了山川、河流和道路等,得到盛赞。英祖将名为《东国大地图》的地图交予弘文馆,命其进行摹写。几天后,以同样方式得到了《东国地图》集,将之进行复制后,交由弘文馆和备边司保管。英祖还曾感叹自己70年来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地图。朝中甚至还传出“几乎消除了地图测量误差”这一略显夸张的评价。

 “东国”是朝鲜诸多别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而正如“大地图”字面意义所示,这是一幅长147厘米、宽272厘米的大型地图。

“东国”是朝鲜诸多别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而正如“大地图”字面意义所示,这是一幅长147厘米、宽272厘米的大型地图。
前所未有地改进了北方地形

虽然朝鲜前期的地图鲜有留存至今,但随着朝鲜王朝的建立,地图制作和地理志编纂工作取得了蓬勃发展。在朝鲜前期的15世纪,郑陟制作了名为《东国地图》的全国地图,是当时较为完整的一张地图。地图上不仅详细绘制了全国的山川、河流,还一一标注了朝鲜时代的各级行政单位,即330余个府、牧、郡、县。此外,还详尽收录了兵营和水营等军事设施的位置。

这张地图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直盛行至16世纪,在爆发壬辰倭乱后的17世纪,也发挥着巨大影响。虽然郑陟亲手制作的地图未能留存至今,但是制作于16世纪(约1557-1558年)的第248号国宝《朝鲜方域之图》完好地展现了其特点。不过,郑陟地图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方地形的绘制。地图上未能精准标注出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水流路线,仅以近似于直线的线条代替。

《东国大地图》与郑陟地图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极大改进了北方地图,鸭绿江和图们江水流路线绘制得更贴近现实,因此平安道和咸镜道地区的地形也更加准确,朝鲜国土终于呈现出真实的面貌。

之所以取得这样一种发展,与对北部地区军事防御的重视有着密切关系。16世纪初,后金政权建立,在推翻明朝统治后,占领了中原。后金曾两次入侵朝鲜,令这里饱受战争之苦,朝鲜因此决定进行北伐战争。尽管北伐战争未能打响,但是考虑到与后金的战争,朝鲜政权对北部地区尤为关注。

另一方面,当时的朝鲜人认为清朝由女真族人建立,王朝不会持续过久,因此十分担心政权灭亡后,后金人被驱逐回大本营满洲时,会经过朝鲜的北部地区。这样的忧虑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不仅对朝鲜加强北部地区的军备起到重要影响,还促使人们形成了需改进北部地区地图的意识。

利用比例尺,绘制出详细精确的地图

 以往的地图中只有部分地区采用比例尺,郑尚骥摒弃了这一做法,统一采用一定的比例尺绘制出涵盖整个国土的地图。

以往的地图中只有部分地区采用比例尺,郑尚骥摒弃了这一做法,统一采用一定的比例尺绘制出涵盖整个国土的地图。

《东国大地图》之所以能在韩国地图史上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正是因为这是一副采用比例尺绘制出的全国地图。虽然以往的地图中也采用过比例尺,但却未能以一定的比例尺统一绘制出全国地图。郑尚骥克服了这一局限,采用一定的比例尺绘制出涵盖整个国土的地图。在绘制像《东国大地图》这样的大型地图时,比例尺尤为重要。

这种比例尺呈柱状,被直接标注在地图上。虽然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东国大地图》上标注比例尺的部分已缺失,但最初确实标有比例尺。这是因为在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东国大地图》抄本,即相当于草图的地图中,咸镜道的东侧海洋一侧绘制着明确的柱状比例尺,据此可推测出在《东国大地图》上也应标注着比例尺。

此外,在郑尚骥制作的《东国地图》集中收录的诸多地图上也无一例外地标注着被称为“百里尺”的比例尺。这本地图集与《东国大地图》相比,更具大众影响力。地图集中收录了全国八道的各道地图和小比例尺的朝鲜全图,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都极受推崇。根据比例尺,可推算出地图上两地间的实际距离。



《东国大地图》的一大特点是如实反映出了传统山脉体系。在古时候,山川与河流均拥有超越自然地形的意义。山川河流被看作是分配大地内部能量的一种渠道。根据自然或环境条件以及阴阳学说的说法,大地的力量可造福,也可生祸。而能造福之处即为风水宝地。

长白山是这一山脉体系的中心。《东国大地图》及朝鲜后期的大部分地图中都重点突出了长白山,一目了然地绘制出始于长白山,经金刚山、太白山和智异山,一直绵延至智异山的白头大干的地形 。白头大干的重要分支也描绘得十分醒目。山峰不仅极大,而且以绿色绘制,尤为显眼。并且还重点突出了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六座山川。这种绘画技巧是韩国传统地图的重要特点之一。

使用符号,绘制简明易懂的地图

 《东国大地图》使用了各种符号,可快速分辨出2,200余个地名。

《东国大地图》使用了各种符号,可快速分辨出2,200余个地名。

《东国大地图》中共收录约2200个地名。其中,自然地名为1200余个,人文地名为1000余个。自然地名中,山地地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山顶地名收录得尤为详尽,显示出交通线路的重要性。在蕴含人文元素的地名中,《东国大地图》对道路进行了精细绘制,并通过红色线条的粗细程度来表现道路的重要性。

在人文地名中,郡县地名约为330个,数量居首。其次是今天可被称为军队司令部的兵营和水营等军营、阵和堡等军事基地以及山城等军事相关地名,约为250余个。

《东国大地图》中使用了各种符号,可快速分辨出地名。郑尚骥使用了各式各样的符号,数量之多是以往任何一幅地图都无法企及的。例如各种监营、兵营、水营、察防驿、阵堡、山城、烽火、山路等均以特殊符号标注,一看就能明白这些地名都具有某种性质。这些符号也显示出了绘画技巧,峰顶、烽火和山城等的符号形状就如同一幅画。此外,如郡县建有城墙,轮廓就会被绘制成城墙模样。


地名的数量和比例是展现《东国大地图》制作目的的最佳依据。这幅地图最明显的两个目的就是用于行政和国防。在古代,地图最基本的用途就是统治国家和抵御外敌。鉴于此,最重要的就是道路等交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