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采肖像 : 李 秀 美

这是一幅李采的半身肖像画,文人李采(1745年-1820年)活跃于朝鲜后期,画中的他头戴东坡冠,身穿深衣,目视正前方,正身端坐。

文人及官员李采

《李采肖像》的主人公李采(1745年-1820年)是活跃于朝鲜后期的文臣,祖籍为牛峰,字季良,号华泉。他是金昌协(1651年-1708年)的门下文人、老论的中心人物陶庵李縡(1680年-1746年)之孙。

李采于1774年(英祖50年)通过了司马试,从此踏上仕途。不过他在担任阴竹县监时,无故辞去官职,返回家乡,潜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努力传承家业。1790年(正祖14年),再次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户曹参判、汉城左右尹和同知中枢府事等官职。著作有《华泉集》,共16卷8册,谥号文敬。

 《李采肖像》,朝鲜1802年,绢本淡彩,98.4 × 56.3厘米, 第1483号宝物

《李采肖像》,朝鲜1802年,绢本淡彩,98.4 × 56.3厘米, 第1483号宝物
身穿何种服饰?深衣和东坡冠

这是58岁的李采头戴东坡冠,身穿深衣的样子。深衣是儒士们平时穿着的服饰,自朱子学传入朝鲜以后,很多儒士都喜欢穿着这种衣服。深衣大都以白色布料剪裁而成,衣领为直领,领部、衣襟和下摆四周均以黑色的襈拼缝。身穿深衣时,需头戴纱制黑色幅巾,腰系腰带,白底布料和黑色的幅巾展现出严肃端庄的学者风范。而肖像画中凸显了这种装扮特点的典型代表就是《宋时烈肖像》。宋时烈将信奉和实践朱子理论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他是一名典型的性理学者,因此效仿《朱子像》,穿着深衣,头戴幅巾,展现出一种庄严、纯粹的美感和自我反省的姿态。

 《宋时烈肖像》,朝鲜后期,绢本淡彩,89.7 × 67.6 厘米 ,第239号国宝

《宋时烈肖像》,朝鲜后期,绢本淡彩,89.7 × 67.6 厘米 ,第239号国宝

朝鲜时代的儒学者们在画肖像时,穿着何种服饰是展现人物的本质特点和追求的重要问题。因此,要么身穿表明品级的官服,缀上补子,佩戴好玉带,以明确人物的官职地位;要么身穿简便的常服,展现出一种朴素的形象或自我反省、修身养性的意志,通常都是从二者中选择其一。

李采没有像宋时烈那样穿着深衣,头戴幅巾,而是选择了东坡冠与深衣的搭配。东坡冠是儒士们平时常戴的头冠,以马鬃编织而成,头冠位于中间,左右两侧配有一些小冠饰。因宋代文豪苏轼曾佩戴过此冠,故而取其号,命名为“东坡冠”。在后面的文中也会介绍到,在肖像画上题字的李采认为自己的头冠是程子冠。同东坡冠一样,程子冠也是朝鲜时代的士大夫们喜欢在家中佩戴的头冠,冠帽上缘通常会有2段或3段凸起,呈现“山”字形,与东坡冠在外形上稍有不同。

将白色包带固定在胸前的衣带处,边缘则将以黑布束成的包带打成蝴蝶结的形状,其上饰以用五方色线绣成的纹样,制成广多绘带。相较于黑白形成对比的《宋时烈肖像》,本画像中因加入了五方色广多绘带,令整幅画像变得更加华丽、富有装饰性。

采取何种姿势?正面像

《李采肖像》最引人关注的部分当属目视前方的眼珠。瞳孔周围黄色的虹膜令眼珠更加栩栩如生。虽然这种目视前方的姿势在朝鲜时代的肖像画中也时常可见,但是略斜向一旁的姿势才是当时占据主流的肖像画姿势。正面像的优点是可直观地传递出自我反思的形象。无论是我们所熟知的《尹斗绪自画像》,还是这副《李采肖像》等肖像画,都能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定好脸部轮廓后,画师首先在脸部背面进行背彩处理。背彩是一种在画像背面上色的技法,也是朝鲜时代肖像画的重要特点。进行过背彩处理后,从前面看去,通过在绸缎线条的缝隙间映照出颜色,可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这也是背彩法的一大优点。因此种技法能够令脸部焕发出明亮透明的光线,因而深受朝鲜时代士大夫们的喜爱。

完成背彩后,在前面用无数简短、流畅的笔画反复勾勒,生动描绘出五官的曲线和特征。再用无数线条打出阴影,明亮的地方则用笔绘出。鼻孔、眉间和眉毛周围进行了亮化处理,越往脸颊边缘,阴影越重,从而使整个脸部更具立体感。与笔法线条融入到脸部整体的氛围中,给人一种朦胧感的《徐直修肖像》不同,在《李采肖像》中,可看到在如眼部周围等局部显示出明显的线条特点,这是在《徐直修肖像》以后才出现的技巧特点。在纱帽重叠的不同面上,黑色的深浅也有所不同。眼周的少许黑斑、鼻梁上的伤痕等细节之处的特点也都详尽地表现出来。

不同于对脸部特征的细致描绘,衣服上的褶皱以线条为主进行了大胆地处理,表现出一种平面感。深衣的底面则进行了白色的背彩处理,前面的褶皱缝隙间打上阴影,自然表现出凹凸部分。系在胸前的广多绘,按照不同的编织方式,将黑、白、赤、青、黄色涂于其上,凸显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令肖像画更具生机。炯炯有神的双目直视前方,使脸部更具立体感,而身体部位采用了更加平静、柔和的表现手法,与脸部形成鲜明对比。

 《李采肖像》的面部 《李采肖像》的面部

《徐直修肖像》,李命基·金弘道,1796年,绸缎彩绘,148.8 × 72.4厘米, 第1487号宝物 《徐直修肖像》,李命基·金弘道,1796年,绸缎彩绘,148.8 × 72.4厘米, 第1487号宝物

李采本人及其朋友们的作品中提到的李采

画像右上方是李汉镇(1732年-1815年)以篆书书写的李采自题文,左下方是杰出的文学家—俞汉隽(1732年-1811年)在其72岁时,即1803年(纯祖3年)创作的文章,后由俞汉芝(1760年-1834年)以隶书书写的赞文。左上方是松园在1807年(纯祖7年)书写的行草体圆峤老人赞。据推测,这里所说的圆峤老人,指的不是书法大师李匡师(1705年-1777年),而是另一位号圆峤的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汉镇书写的李采自题文与被收录于李采《华泉集》卷9中名为“题真像”的自题文内容相同,在细注中还注有“壬戌”的字样,由此可以推断出这篇自题文创作于1802年(纯祖2年)。因此可知,李采肖像也应出自这个年代。所以,虽然画像上附有1802年、1803年、1807年等不同年份,并配有墨书题跋,但是1803年、1807年的赞文应为肖像画成画后再附加上去的。李采的自题文内容如下:

彼冠程子冠, 衣文公深衣,
嶷然危坐者, 谁也欤。
眉苍而须白, 耳高而眼朗。
子真是李季亮者欤。
考其迹则三县五州,
问其业则四子六经。
无乃欺当世而窃虚名者欤。
吁嗟乎。归尔祖(李縡,1680年-1746年)之乡,
读尔祖之书。
则庶几知其所乐,而不愧为程朱之徒也欤。

画像中的李采身着深衣,头戴东坡冠,正面向前眺望,两手交握于前,正襟危坐。画像上配有回顾自己一生的自题文,并附有朋友们的评价。

表现李采样貌的肖像画与描述其生平的文章共存于画像上,通过绘画与写作的结合,展现了李采的整个人生。这幅画像将李采在步入花甲之际,进行自我反省,回顾自身的本质特点和信念,以及寻找出今后人生前进方向的心理揉会其中,是以画笔记录李采整个人生的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