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得经肖像 : 文东洙

与古人的神交

这是一幅儒生正襟危坐于椅子上的肖像画。他头戴东坡冠,身穿常服,腰间系着一条悬着流苏的玉色细条带。脚穿一双华丽的玉色皮制云鞋,脚跟微微抬起。虽然看上去身体健壮,嘴唇泛红,充满活力,但实际上这幅肖像画是在其死后创作的,也就是遗像。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朋友们如果看到这幅画像,会产生何种情感?能否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是谁?如果能的话,也许会生出已经离去的人又再次出现在眼前的错觉,应该会百感交集吧。人们看着朋友的肖像画,通过与画中人的神交,获得快乐和感动。这样的肖像画才能称得上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沈得经生平

沈得经(1673年-1710年)祖籍青松,字士常。其父沈柱,为成均生员。沈得经的生父沈檀曾担任过判中枢府事、判义禁府事、都总官等官职,沈得经是沈檀的第二个儿子,他被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大伯父沈周,成为他的养子。

沈檀出生于海南白莲洞,跟随尹善道(1587年-1671年)学习,因而尹善道的曾孙尹斗绪(1668年-1715年)与沈檀的第二子沈得经自小相识,并相伴长大。

沈得经的母亲是尹善道的大女儿,因此沈得经和尹斗绪是叔侄关系。沈得经比尹斗绪小五岁,在其21岁那年,即1693年(肃宗19年)与尹斗绪一起参加了式年试。根据当时记录科举考试结果的《癸酉式年司马榜目》的记载,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00人中,沈得经位居3等,排在第30名。他虽然考上了进士,却没有走上仕途。恭斋尹斗绪也同样如此。两个境遇相同的人不仅是密友,还经常在一起吟诵诗文。

仰慕苏轼(1037年-1101年)的画家尹斗绪

 尹斗绪,《苏东坡肖像》,《尹氏家宝》,朝鲜17世纪末-18世纪初,纸墨画,22.4×14.2厘米,海南绿雨堂

尹斗绪,《苏东坡肖像》,《尹氏家宝》,朝鲜17世纪末-18世纪初,纸墨画,22.4×14.2厘米,海南绿雨堂

尹斗绪素来对孔子、孟子等中国历代圣贤十分尊崇,他经常收集《三才图会》或各种文集中的圣贤画像,并亲自作画。他非常喜欢朱子和苏轼等宋代学者或儒学家,十分向往过上他们那样的生活。他对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更是情有独钟。这是因为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精通诗书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儒学和道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苏轼的生活与自己极为相似。苏轼的《传神论》也对尹斗绪认识到应“对客体之物进行细致观察后绘画”产生了莫大影响。

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 

苏轼的《传神论》认为与故弄姿态相比,创作肖像画时,首先应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存在状态,这样才能捕捉到人物的自然之性。苏轼之所以如此重视“精神”,也许是因为人的样貌虽然会改变,但是精神是始终不变的。在非自然的状态下,很难描绘出人物的个性或特点。

从尹斗绪创作的《记拙》中也可感受到其对苏轼的仰慕。他不仅为苏轼的《墨竹图》书写了画评,在《尹氏家宝》中还收藏了其亲手所绘的苏轼肖像画—《东坡真》,画中的苏轼身穿鹤氅衣,头戴东坡巾,展现了文学大师在日常生活中的风范。尹斗绪在为自己生平最敬重的知己—沈得经绘制肖像画时,就融入了苏轼的学者风范。为了这位年纪轻轻,不到40岁就离开人世的朋友,尹斗绪亲手绘制沈得经肖像画,历经4个月才最终完成。

沈得经肖像分析

 尹斗绪,《沈得经肖像》,朝鲜1710年,绢本彩色,160.3×87.7厘米,第1488号宝物

尹斗绪,《沈得经肖像》,朝鲜1710年,绢本彩色,160.3×87.7厘米,第1488号宝物

沈得经肖像画是将三块绢合在一起,绘制而成。绢长160.3cm,宽87.7cm。尹斗绪为了真实再现他的样貌,不仅五官,就连他的身高都考虑周全。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朝鲜时代15世纪至19世纪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1cm。画中沈得经的坐高约为133-134cm,由此可推测出他的实际身高要远超161cm 。虽然肖像画中摆放的椅子较高,但是尹斗绪为了将人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就连沈得经的身高都细心地考虑进去,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人叹为观止。

画像上方以隶书体写有“定斋处士沈公真(定斋处士沈公的肖像画)”的题目。定斋是沈得经的号,处士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士人。画中的沈得经头戴东坡冠,身穿便服,坐在没有椅背的方凳上,双手于袖中交握,正襟危坐,展现出了处士的风范。

沈得经于1710年8月21日离世,终年38岁。从这幅画像耗时4个月才完成可以看出,尹斗绪绘制这幅作品,不是单纯地为了让人们联想到沈得经。11月,尹斗绪在完成画像后,将之送到了沈得经的家中。南泰应所著的《听竹画史》中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像栩栩如生,与真人无异。悬挂于墙壁之上,全家人大感震惊,痛哭失声。以为像孙叔敖那样死而复生”。文中以正直聪慧的楚国宰相进行比喻,从中不难感受到,失去家人后那种巨大的痛苦与悲伤。

他的朋友李溆(1662年-?)曾撰写两篇赞文,描述了沈得经的外貌和品性。

形端骨秀,质淡气净,心纯神粹,玉届冰㓏。仁厚谦慎,公直光明。面方而脩,色晢而馨。目淡鼻端,唇赤齿精。耳凉鬓疎,眉端须清。端恭其仪,清汗其声。遗像俨然,宛如其生,彷彿其见,怳惚其听。呜呼,匪子之气像,孰知子之德之诚。

李溆在另一篇赞文中,将很难通过绘画表现出的沈得经的气质和品行进行了补充。

水月其心,冰玉其德,好问力践, 确乎其得。惟子之吾,丧道之极。

尹斗绪通过绘画作品寄托哀思,表达了对已经离世的沈得经的思念和追忆之情。

维王三十六年庚寅十一月写, 时公殁后第四月也。海南尹斗绪谨斋心写。

尹斗绪的二哥尹兴绪于1717年为沈得经撰写了墓志。

沈得经身姿俊秀,心静平和,无欲无求。如秋日皎洁的明月照亮池塘,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其中含蓄地表达了沈得经是一位品行高洁、修养脱俗的朝鲜时代的儒士。

正如前面的赞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尹斗绪是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文人画家。他在创作沈得经肖像时,为体现出友人内在固有的品性和普遍特征,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正因为如此,他的画作才能如此惟妙惟肖,就连周边的人都时常错把画像当作真人。这幅肖像画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动。

只有创作的画家与对象间产生某种感应或交流时,才能成就真正的佳作,沈得经肖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沈得经肖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决定着肖像画优秀与否的关键因素为“神似”, 虽然形似也很重要,但是只有完美映射出对象内在的本质或精神世界,才称得上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