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出内心世界的镜子,姜世晃肖像 : 文东洙

人们通过对面孔的识别来实现沟通交流。但是,组成脸的肌肉、骨骼、肉的厚度和五官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发生改变。此外,人的眼神、皱纹的纹路方向、表情、脸部光芒也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变化。人的外貌随着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映射出了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因而,现在的脸孔就是讲述过去走过的痕迹,映射出内心世界的镜子。

朝鲜时代的肖像画对细节极为考究,绘工精细,就连脸上的皱纹、坑洼、斑点、一条小伤痕等都一一体现出来。不只是人物的外表,为了达到传神的境界,连一根发丝都不错过,从中不难感受到画家们的努力。

姜世晃(1713年-1791年)肖像绘制了其年老后的样貌,是朝鲜时代肖像画的代表作。眉间深深凹陷的竖纹映射了他放弃仕途后,度过的崎岖坎坷的时光。在摆放了众多书画的书斋内刻苦钻研的年轻面孔,似乎与步入黄昏,在宦海中历经浮沉后归来的面孔完整重叠在了一起。他的肖像画不仅表现了18世纪文人的生活,也是带人们走进姜世晃内心世界的重要视觉媒介。

姜世晃生平

肖像画中的姜世晃双手放在腿上,正襟危坐,整幅画都给人一种严肃稳重的印象,很难让人相信他在9个兄弟姊妹中是最小的一位。

他出生在拥有庞大财富和声望的晋州姜氏,其祖父姜栢年(1603-1681)和父亲姜鋧(1650年-1733年)都曾入住耆老所(专为超过70岁的正二品以上文臣设立的敬老院),父亲老来得子生下了他,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姜世晃生活在首尔南小门洞(今奖忠体育馆) ,在周围人的关心和爱护中长大,从小善于作诗,十三四岁时,就显示出了在书法上的天赋。在束发之年,即15岁的时候与晋州柳氏家族的女儿成亲。

他的家庭有着无上的财富和权力,世代相承,繁盛兴旺,是保守小北系南人家族,随着带有进步倾向的老论势力掌握主导权,逐渐走向没落。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其大哥姜世胤(1684年-1741年)过去被卷入的舞弊案被查明是受其父亲的指使。1728年,姜世胤被揭发参与了李麟佐之乱,他的本家和岳家都受到波及,被打上反贼的烙印,仕途之路彻底断送。而舞弊案发生的那一年恰逢姜世晃出生。

随着家道中落,姜世晃在25岁时,举家迁往妻子家位于南大门外盐川桥附近的空屋内。当时,他为自己的小书斋取名“山响斋”,并常在这里鉴赏画作,弹奏玄琴,消磨时光。书斋的墙壁上,挂满山水画。他在给玄琴调弦弹奏时,不知不觉间古老曲调散发出的高雅音韵仿佛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艰辛的日常生活也没有消磨掉他的宽厚、隐忍和风流潇洒。

从下面关于他生活片段的描述中,不难感受到青年时代的姜世晃远离俗世的苦闷以及潇洒的文人风采。

画中湍流的水流击打石头的声音,
微风在松枝间扫过的声音,

渔夫捕鱼时的歌声,
峭壁上的寺庙中传来的晚钟声,
树林间欢快的鹤语声,
龙在水中嘶鸣的声音与玄琴的琴声完美融合,
达到琴中有画意,画里有琴音的境界,
令人忘却身心的伤痛,重寻平和宁静,
忧郁的心情也一扫而空。

1743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姜宽(1743年-1824年)出生。翌年第二次搬家,迁往妻弟生活的京畿道安山。此后的30年间,他寄情于诗书画与乐器弹奏。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擅长古今诗歌,并且书法造诣极高的人,包括他的姐夫任珽(1694年-1750年)、妻弟柳庆种(1714年-1784年)、朋友许佖(1709年-1761年)、李寿凤(1710年-?)、李瀷(1681年-1763年)、姜熙彦(1710年-?)、金弘道(1745年-1816年以后)、申纬(1769年-1845年)等在内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姜世晃与他们一起交流诗书画。

 姜世晃,《玄亭胜集图》,朝鲜1747年,纸墨画,34.9×50.0厘米,个人收藏 姜世晃,《玄亭胜集图》,朝鲜1747年,纸墨画,34.9×50.0厘米,个人收藏

《玄亭胜集图》中记录了他当时与众多文人们一起交流时的情景。图中绘制了姜世晃34岁时,即1747年6月初伏的第二天,在安山玄谷的听闻堂,与朋友们一起,边饮酒,边吃着狗肉汤,之后伴着玄琴的琴音和歌声,悠然赋诗,以此来消磨时光的场景。画中登场的人物包括他妻子家的亲戚—柳庆种、柳庆容(1718-1753)、柳煋(?-?)以及姜世晃的两个儿子姜寅(1729年-1791年)、姜俒(1739年-1775年)等,坐在玄琴旁,面向右方的人就是姜世晃。

关于这幅画,他赋诗如下:

敞豁山楼列斝盘,
风松琴曲悠扬远,
晴雹棋声剥啄寒,
莫辞秉烛千场醉,
须惜流光一指弹。

反映出他到了不惑之年,醉心于诗书画,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是为了鉴赏和获得自我满足的心境。

如不沉迷其中,无法为之痴狂,
只有痴狂时,方能作出优秀的诗作。
以草书书写诗句,
书法也日渐精进。
吾只为自赏和自得其乐,
非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

姜世晃沉迷于创作肖像画、山水画和四君子画等。他强调在绘制肖像画时,要像山水画那样细腻逼真,不能有一丝误差,生动传神地绘制出人物对象的形态。他对肖像画尤为感兴趣,为到了古稀之年的自己绘制了五六幅肖像画。他认为不仅是肖像画,在绘制山水画时也要注重传神。此外,他还十分关注西方的绘画技法,为了提升自己对书画的赏析眼光和见识,一直努力充实自己,直到白发苍苍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

沉迷于书画和风雅之事的姜世晃,在花甲之年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他得到了英祖的赏识,在64岁时第一次踏上仕途,考取了耆耉科。67岁时,在文臣庭试中状元及第。此后依次担任过英陵参奉、司圃別提、兵曹参议、汉城府判尹等官职。72岁时成为耆老臣,跟随使节团来到北京,因书画而声名大噪。76岁时,游览金刚山,创作了游记和实景写生等。

李命基的名作-姜世晃肖像

姜世晃的家族从其祖父到其父亲,再到他自己,一连三代都被任命为耆老臣,可谓声名显赫。其祖父姜栢年在71岁时前往耆老所,身为孙子的姜世晃也在71岁之龄成为耆老臣。癸卯年(1783年),姜世晃进入耆老所,两个月后,正祖下旨让27岁的年轻画师李命基(1756年-?)为其绘制肖像画。

 李命基(1756年- ?),《姜世晃肖像》,朝鲜1783年,绢本彩色,145.5×94.0厘米,第590-2号宝物 李命基(1756年- ?),《姜世晃肖像》,朝鲜1783年,绢本彩色,145.5×94.0厘米,第590-2号宝物

李命基在当时堪称肖像画界的第一人,拥有高超的绘画技术,他为金弘道的老师—文人画家姜世晃绘制了肖像画。姜世晃十分注重逼真写实,对细节尤为讲究,就连一根发丝都不能出现错误,为这样一位文人画家作画,无论有着多么高超的技艺,都很难放下心理上的包袱。

李命基发挥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分析能力,对五官的形状进行了仔细剖析,像阳光那样照亮了姜世晃黑暗的内心世界,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他的画笔将姜世晃一生中经历过的成功、挫折、喜悦和自卑感等各种情感一一呈现。皮肤细纹、眼皮周围的眉轮骨和眉棱骨、脸颊和鼻子周围的法令纹、脸上凹凸不平的地方以及有高矮起伏的地方都打上了阴影,使其更富立体感,达到了精准、逼真的效果。以线和点反复勾勒出肌肤细细的纹理及皱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与白色的胡须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栩栩如生之感。他对细节的描绘极其考究,就连露出袖外的手指上的每个关节都没有错过,在表现力上可谓登峰造极。

正祖在画上的题字简略介绍了姜世晃其人及生平事迹。

疎襟雅韵,粗迹云烟,
挥毫万纸,
内屏宫牋,
卿官不冷,
三絶则虔,
北差华国,
西楼踵先,
才难之思,
薄酹是宣。
曹允亨谨书

姜世晃的第三子姜宽在《癸秋记事》中,按照日期,从开始到结束详细记录整理了他的父亲姜世晃肖像画创作的过程。就连绘制的画家、费用、材料、采购处、酬金、工匠的名字、鉴赏后的感想等,都以日记的形式,一一记载下来,详细讲述了作为当时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其父姜世晃的肖像画是如何诞生的。

概括来说,绘制肖像画共花费37两。画家李命基在姜世晃的家中居住10天,共获得10两的酬金。7月18日开始动笔,完成画像后进行了装裱,并制作了用于保管的柜子。8月7日起,正式观赏到了画像。

虽然这幅画像至今已有230年的历史,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能感受到画像人物散发出的浩然正气。画中人物身穿符合礼制的衣冠,神情严肃,姿态威严,彰显出地位崇高的强大存在感。71岁耆老臣的坐姿代表了威仪,显示出了精通诗书画的大师风采。

李命基倾尽全力,如拍摄纪念照般,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老年姜世晃的样貌。为了达到传神的效果,将姜世晃在年轻时寄情于诗书画和风雅之事,以摆脱现实困境的样子和凭借渊博学识散发出的耆老臣的威严相结合,最终完成了这幅画像。这样的肖像画只有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师李命基才能创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