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夺走的宫阙之春 : 金 升 翼

20世纪初,韩国近代画坛上的代表画家心田安中植(1861年-1919年)创作的两幅绘画作品均以白岳(今北岳山)为背景,描绘了朝鲜王朝600年历史的中心舞台—景福宫及光化门的风景。这两幅画分别创作于1915年夏季和秋季,作品均取名《白岳春晓》,意为“白岳春天的清晨”。虽然画作展现的是夏季和秋季的景色,但是两幅画的构图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是体现了一个主题思想的系列作品。虽然巍峨雄伟的白岳在整幅画中占据压倒性的篇幅,但是位于山脚下的景福宫和光化门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景福宫建筑群被雾气萦绕,好似云中仙境,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

 安中植,《白岳春晓》,1915年(夏),绢本淡彩,129.5×50.0厘米,第485号登记文物 安中植,《白岳春晓》,1915年(夏),绢本淡彩,129.5×50.0厘米,第485号登记文物

 安中植,《白岳春晓》,1915年(秋),绢本淡彩,126.1×51.9厘米,第485号登记文物 安中植,《白岳春晓》,1915年(秋),绢本淡彩,126.1×51.9厘米,第485号登记文物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像中央的光化门。画家不仅精准体现了建筑比例,就连使用的石头数和建筑层数也都描绘得格外细致。以光化门为中心,采用了透视法,桥墩呈斜线排列,前方是面积宽广的六朝街。画面下方,獬豸像在树叶间若隐若现。20世纪初,光化门和六朝街均为朝鲜的象征,常常出现在外国人拍摄的照片或插画中。不过,安中植作品中的六朝街景色与照片中的截然不同。照片中六朝街两侧分布着一长排的政府机构和民宅,但是这些在画中均未体现出来,这条朝鲜最繁华的街道上看不到任何人的身影。在他的作品中,这条街道被满满的雾气萦绕,荒无人烟的宫阙带给人的只有无限寂寥之感。在秋天创作的作品中,雾气覆盖的面积更大,就连右侧的獬豸像都难觅踪迹。而宫阙内部的主要建筑也只绘出了屋顶,屋内被茂盛的树林完全遮挡住。萦绕在宫阙四周的雾气形成一种脱离现实,如桃花源般的空间感。六朝街上的清冷和别样的神秘寂静感主宰着宫阙的内部。

 翻拍自景福宫光化门六朝街-Otto E. Ehler 『Im Osten Asiens』(1896)中刊登的照片,国立中央博物馆玻璃底片

翻拍自景福宫光化门六朝街-Otto E. Ehler 『Im Osten Asiens』(1896)中刊登的照片,国立中央博物馆玻璃底片

高高矗立在景福宫后方的白岳令画面呈现出更加陌生的空间感。白岳和宫阙之间的距离感或尺寸比例严重失调。画中绘制的白岳不是从正面,而是从较远的高处俯瞰到的样子。安中植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他采用了渲染法,令萦绕在景福宫和白岳山脚下的雾气更具真实感。位于白岳山脚下的朝鲜宫殿恍若成为以白岳为代表的大自然的一部分,而白岳则如一道天然屏风,横亘在景福宫后,尽显巍峨之势。朝鲜建国后,首次为景福宫选址时,参考了风水地理学,认为白岳相当于守护北方的玄武,因而将宫殿建于此处,形成被白岳环抱之势,作品中的白岳就完美体现出了景福宫的这种选址特点。与通过照片或实际看到的不同,画中的白岳具有极其强烈的存在感,这是画家有意为之,目的是凸显出宫殿所在位置具有的意义。

 《始政5年朝鲜物产共进会场的场景》,《每日申报》(1915.11.1.)

《始政5年朝鲜物产共进会场的场景》,《每日申报》(1915.11.1.)

不过,安中植创作这幅作品的时间为1915年,当时的景福宫与画中的景色截然不同。景福宫是朝鲜王朝600年历史上演的主舞台,1910年朝鲜沦陷后,景福宫开始遭到日本的大肆破坏。朝鲜总督府为摧毁朝鲜王朝的象征,计划在景福宫内兴建总督府大楼,并从1912年起按照计划,开始拆除景福宫内的建筑。这幅作品创作于1915年,当时随着“始政五年纪念朝鲜物产共进会”的举办,几乎所有建筑都被拆除一空,18座西式临时陈列馆被修建于宫阙内。景福宫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空间,接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此后,这里也经常举办纪念及美化朝鲜总督府殖民统治的博览会。安中植画中人迹罕至的街道以及树木丛生的宫阙实际上就是与众多西式建筑并存,街道上从早到晚都挤满参观人群的地方。那么,为什么画家安中植笔下的景福宫景色与现实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呢?

画家安中植在20岁时,即1881年,与赵锡晋(1853年-1920年)一起被选为领选使一行的制图士,并赴中国河北省天津市,学习机械制图法,一年后返回了朝鲜。1902年,与赵锡晋一起参与制作了高宗和纯宗的肖像,并因绘像有功,被任命为通津、阳川郡守。1911年,他成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美术教育机构—书画美术院。不仅是知名画家,还在民众启蒙团体—大韩自强会内积极开展活动。与曾主导了3.1运动的吴世昌、孙秉熙、权东镇、崔麟等33位名族代表的关系十分亲密。从安中植的经历中不难看出,他绝不会将这座失去主人,被迫沦为娱乐设施的宫殿现状原封不动地绘制出来。

主题“春晓”意为“春天的清晨”,其中蕴含着何种含义呢?据研究结果显示,这一主题的灵感源自中国唐代诗人孟浩然(689年-740年)的名作—《春晓》。全诗以“春眠不觉晓”开篇,为了不忘却像“夜来风雨声”那样消失的宫阙,绘制出了它曾经的模样。考虑到这幅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品创作的前后脉络,可以感受到画家对朝鲜王朝曾经的辉煌充满怀念,期盼朝鲜的春天能早日到来的殷切期盼。画家通过这幅作品,还原了宫阙以往的地位和威严,显示出其试图从亡国的现实中摆脱出来的渴望。

不过,仿佛是为了证明“日本殖民统治”这段悲惨的韩国近代史那样,未来并非只是充满了希望与美好。杳无人烟、清冷孤寂的朝鲜街道,被雾气萦绕、失去身影的獬豸像,牢牢紧闭的光化门,以及充斥着神秘寂静感的宫殿等,画中的每个地方似乎都在暗示着亡国的现实,这些都吸引了观者的视线。这幅作品乍一看,似乎只是对朝鲜时代的山水画或记载中的宫阙图的传承,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如果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景福宫这一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看,相较于画中呈现的景色,其背后也许还隐藏着许多故事。安中植是20世纪初朝鲜传统画坛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白岳春晓》并非单纯再现了旧时宫阙的模样,而是强烈展现出了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近代画家对现实的认识以及理想。